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重生崛起于八十年代 !
一回到自己的家里,吴长庚将梅花瓶放在书房的展柜格子内,也没拿去放什么保险箱里。人家都把它用来当作装水的水壶使唤,如今能有这个待遇就不错了。
没给打开的门在撞倒摔坏,这算是个奇迹!
“也难怪米国人不识货,这东西乍一看还真像个水坛!”
看着展格内的明弘治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吴长庚这会也是越看越像个装水罐子。
心里笑笑走出房门,洗了洗手返回客厅,把那幅油画放在一边,就去找了个改锥打算拆开。
正干着活呢,洪雨茜和赵雪回来了。
“咦,里边怎么还有东西?”拆开背板,露出一份折叠着的纸。
三十美元买幅画,结果碰上了买旧货最喜欢遇到的事情之一:有夹带!
重生前吴长庚有个专门做旧书、旧杂志生意的朋友,有时候从废品收购站或者一些单位旧仓库里购回旧书和旧杂志,一次性就会有个几百上千斤!
忙的时候都需要朋友们一同去整理分类,吴长庚也去帮过几次忙。
时间是会让人遗忘很多事情,比如夹在书本中的小玩意:特别是一些带塑料封皮的书,比如《太祖语录》这一类。封皮内折处塞点东西很方便,而且一个不留神就会将里边的东西给遗忘,几十年时间之后,那些小东西也许就是宝贝了。
整理旧书、杂志,查看其中有无夹带是很重要的一环,常有惊喜!
当然,绝大部分旧书内的夹带有可能就是一封信、一张普通的书签、两张几十年前的车票、一份便条…
不过有些很早的书签几十年后都能卖钱,解放初的车票也有人要!特别有时候夹带的便条还是几十年用香烟盒纸写的,当时纸张要尽量节约嘛。
品相好的,一张香烟盒子的包装纸就是上千!
要是碰到夹有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的,那一不留神就是小发一笔。大面额的那是别想,小面额的就偷着乐得了。
这会吴长庚手里的这个画框看着也差不多有个几十上百年的,后背靠板是用薄木板拼接。
露出来的那叠纸应该是一大张被折叠后的样子,纸色已经泛黄,感觉要比那个画框年代还要久远些。
“长庚,拆个画框干嘛?”
洪雨茜放下包,走了过来。
吴长庚将那叠纸张取了出来,还好没和底板或油画布粘在一块。
“中午去了趟跳蚤市场,20美元,不错的老画框,拆着呢。”
说着把那张纸放在桌子上,打算慢慢打开,“里边还有份东西夹着,不知道是什么。”
赵雪也凑了过来看,看来人对一切未知的东西总有些好奇心。
纸张有些年头了,不过质量不错,没有霉烂虫蛀的问题。小心的将折纸打开,老大的一张,上边印有英文,抬头最显眼的一排就是“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
吴长庚还没觉得怎么样呢,边上赵雪又喊了起来:“我今天下午的课上才见过它!一模一样的,就在我们大学的历史展窗那!这应该是份《独立宣言》的第一版印刷品!”
赵雪越说越兴奋,很快洪雨茜也反应过来,道:“对!这个看上去比我们学校里的一样。不!应该说是还要好。下午才上的课,没想到放学回家后能摸到!”
老的公告吴长庚见多了,连宣统皇帝的圣旨都见过。在国内时,自己虽然不怎么收藏文书一类的纸质制品,但在朋友那见多了这些东西。
比如清代各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布告、契约,官府文书,那些玩意便宜的几块钱一张,贵的一般几千上万也到头了,常见。
当然,圣旨例外,那东西相对比较贵。
不过这会看着洪雨茜两人的样子,看来这张薄薄的纸绝对不是吴长庚一贯印象中的那个档次。
这是一份公告,对米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一份公告!
没办法,吴长庚对米国历史和文化只了解个大概
还好,洪雨茜同赵雪接下去的一番话,让吴长庚明白了这份纸质公告对米国人而言有什么意义。
《米国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从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的文告。
历史追溯到1776年的7月4日,米国国会通过由13州代表签字的《独立宣言》,正式脱离鹰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
然而,米国的独立并非由一纸宣言而体现,而是经过1775年至1783年,总共八年的血腥战争,英军战败投降,才有结果的。
不过,追求生命自由平等的《独立宣言》,仍然是米国以至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里程碑。
米国开国元勋们经历了冗长严肃的辩论过程后,终于在费城栗树街(ChestnutStreet)的独立宫(IndependenceHall)内,签署了脱离鹰国人统治的《独立宣言》。在这份重要的历史文件上签字的,共有56名各界人士。
《独立宣言》定于1776年7月8日公开发表,7月的费城虽酷热难耐,但当费城人民接获这消息时,都以极其喜悦的心情传播这项消息,不少人纷纷涌上街头载歌载舞,教堂更以彻夜不停的钟声,欢庆自由的来临。
这一天后来成了米国独立纪念日。那份宣言的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在米国华圣顿特区的米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展示——这份独立宣言也是米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当“米国人”这个概念仍未产生之前,住在北美13州土地上的居民,到底是些什么人
以现代用语来说,他们都是“外来移民”,以鹰国人居多,也包括法国人、荷兰人和瑞典人。
早在1585年,鹰国人只要获得英女皇的一纸《特许状》,便有权到北美洲去开拓新天地。
《特许状》赋予鹰国人的好处是:只要在北美洲发现和拥有土地,都会是开拓者及其后裔的私有财产。因此在伊丽沙白一世时代,鹰国人大量到北美洲去。
然而,移民基本上有一个特点:刻意要摆脱在祖国所受到的束缚与限制,希望拥有自主的权力。
17世纪,鹰国人在缅因(Maine)州与南北卡罗来纳州之间建立了十余个小殖民地。这些地区大都是反对鹰国国教的教徒避难所。例如1620年登陆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以及1681年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贵格会(Quakers)信徒等。
这一类由开拓者组成的小型社区,在大西洋沿岸随处可见。他们是为了建立新家园,追求更自由幸福的生活才远涉重洋的,但是,祖家的统治者,却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枷锁,直到大西洋彼岸的觉醒。
当时一纸社会公约,便让政府和人民肃然起敬,默默遵守。政府也不敢违背超然的道德法则,因为这么做,就等于向人民毁约。此外,《独立宣言》酝酿的岁月,米国人也凭了对上帝的信仰,得到鼓舞,推翻了来自欧洲的殖民统治。
这个吴长庚知道,华夏的历史教科书中外国史那一部分就写着的,不过接下去的就是他之前不知道的那部分了。
鹰国苛捐杂税,鹰国议事堂在通过征税法案的时候,并没有坐着13州人民选出的代议士,而鹰国要米国一而再缴税,以补充因战争费用沉重而趋困的鹰国国库,这让米国人再也忍受不了了!”
因此,在那一年,有9州代表举行“印花税法案会议”(StampActConference),采取联合行动对付印花税法案,同时派代表交涉。
殖民地报纸也有所反应,有些依规定贴印花,不过反对及拒贴的也不少,有些报纸反而在贴印花处或头版显要位置,贴上了一幅和“印花税”大小一般的骷髅图案。
尽管如此,税务斗争是没完没了的,鹰国人不断玩弄手段,他们虽然在1766年取消印花税法案,但又保留茶税。在这样的背景和气氛下,当事态发展至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市民乔装印第安人闯入海港,偷偷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货轮,把它运载的茶叶一箱又一箱地丢到海里,北美人民已忍无可忍了。
为了报复波士顿倾茶事件,鹰国议会在1774年先后通过了“不可容忍的法案”,采取高压性措施,鹰国人不但封锁波士顿港,还动武,这可激怒了北美人民。
米国人于是在1776年,树立了《独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