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圣宗嘉靖 !
奉天门之东,文渊阁。
此时内阁大臣已有五人,分别是首辅谢迁,次辅蒋冕,内阁大学士毛纪、费宏、袁宗皋三人。
此时内阁的地位划分远远没有夏言、严嵩**时的那么清晰,除首辅谢迁外,其余四人的职权相差无几。
得益于朱厚熜体恤众位阁臣年迈多病,特意命人提前改建修缮了文渊阁,谢迁等人才有一个自的专属值房处理政务,不必像以往一样,大热天的一众内阁大臣还挤在一个房间内办公。
朱厚熜之所以能每天悠哉悠哉地日讲学习,倚靠的便是这五位内阁大臣替他浏览奏章并草拟好处理意见,即是内阁所谓的“票拟批答”,他只负责签字盖章即可。
大明的朝政处理模式可以说是儒家“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了,而这一切都源于太宗建立的内阁票拟制度。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后,再交由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出处理意见,以墨笔写于票签上,再由司礼监送给皇帝批准。
从整个运转模式而言,不难看出值得重视的地方无非就三处,一处为司礼监,一处为内阁,一处为皇帝。
内阁自不必多言,虽然只有票拟权,但全国政务皆出自其手,很多时候内阁草拟的意见便是最终的处理结果。如同即位之初的朱厚熜,诏命不过内阁,他仅仅只有一个在奏章上签字盖章的权力。
直到朱厚熜著书立言成功,成为圣天子后,才勉强拥有了决策权,不至于被彻底架空。
内阁权力的大小,以及内阁地位的高低便集中体现在其票拟批答被采纳的程度上,而无疑此时内阁的权力已臻至顶峰,这也是朱厚一直想要重塑朝堂的根本原因!
做好你们的“工具人”就行了,为什么要威胁到一个帝王的地位,甚至想要架空皇权呢?
君权和相权这一对自春秋战国传而至今的“冤家对头”,从产生摩擦、冲突,甚至到最后的对立,历朝历代并不少见。
宰相起初是帝王设立以辅助自己处理政务的“助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助手”的权势逐渐膨胀,掌握了议政权、行政权和决策权,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不乏野心勃勃之辈不愿仅仅作为一个“助手”!
这便是相权与皇权矛盾逐渐加深的根本原因,手握三权的宰相已经能威胁甚至挑战帝王的至尊之位!
而太祖朱元璋立国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盲目自大,擅权**,以至于太祖在诛灭了他全族后,还顺便彻底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
但紧随其后,应运而生的便是内阁制度,毕竟帝王不是机器人,即便励精图治如太祖,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每天都需要处理政务到深夜,何苦来哉!
而同样英明神武的太宗朱棣就没有他老爹那么勤勉了,他更喜欢的是御驾亲征,北击蒙元,试图彻底消灭大明北境的隐患,通过开疆拓土来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正名,于是便设立了内阁。
但太宗也并非想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朝堂隐患,他只将议政权分给了内阁,决策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行政权则权分六部,分别交由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而司礼监则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机构,因为它起着沟通皇帝与内阁的作用!
而且皇帝在最终批阅的时候,仅仅只会批写少数几本最为重要的奏折,其余大多数的“批红”均是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代笔完成的!
甚至多位幼帝践祚之后,其意志大多为司礼监轻易左右,造成实际决策之人反而成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这也就是为何终大明一朝宦官之祸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司礼监利用代皇帝“批红”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甚至干预朝堂的决策,如英宗之王振,宪宗之汪直,武宗之刘瑾,万历之冯保等。
恐怕太宗设立内阁之初,从未想过最后竟然造成了议政权和行政权均归内阁,决策权归属宦官的荒唐局面。
以至于大明中晚期发展成为内廷与外廷交相佐政的朝堂体制,外廷有内阁,内廷则有司礼监;外廷有三法司,内廷则有东厂和锦衣卫。
因文臣入阁后被时人称为相,而司礼监掌印太监则被称为“内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了。
在冯保登上“内相”之位后,即便被称为“救世宰相”的张居正也不得不奉迎巴结他,在使用大量的金银珠宝贿赂之后得到了冯保的全力支持。
因此张居正以首辅之位,手握三权,成为了真正的宰相,这才得以顺利推行自己的新政,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内相”冯保支持他的基础上实现的。
权侵天下的冯保甚至敢于站在万历皇帝朱翊钧身旁接受百官的朝拜!
掌握决策权的阉宦其滔天权势和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而此时一众内阁大臣在谢迁的值房中皱眉不已,对于他们而言,现在有两个重大难题值得商榷。
其一便是早朝时朱厚熜命礼部准备的兴国大妃入京礼仪,原礼部尚书毛澄因为此事冒死进谏,已经被贬去了南京养老,众人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好。
其二是兵部尚书王琼的奏折,他上奏请求陛下议定王守仁的平乱之功。
相比于第一件事,此事更令他们感到棘手!
王守仁的平乱之功是毋庸置疑的,在场众人都十分清楚当年那场震惊天下的叛乱。
正德十四年,造反专业户宁王起兵造反,天下震动。
而时任左佥都御史的王守仁本欲前往福建平乱,行至江西闻讯,亲自赶吉安往招募义兵,出兵讨贼!
在王守仁奸滑狡诈的用兵策略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藩王造反的闹剧,最终历时仅一个月便被王守仁平定了,甚至还生擒了贼首宁王朱宸濠。
如此大功按照正常流程,经朝廷总结善后完毕,理应对众功臣加官进爵,是不可能拖延至今的。
但王守仁的平乱之功上至天子朱厚照,下至平民百姓都从未有人提及,甚至连苦主王守仁自己都闭口不谈,仿佛遗忘了一般。
细细考察整件事的经过,不难发现这其中的猫腻简直令人咋舌!
好大喜功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为了展现出自己的英明神武,以及卓越的军事能力,不惜将已被王守仁生擒的朱宸濠释放后,又亲手将其擒获归案,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
而朱厚照身边的一众宦官,几乎全是被宁王朱宸濠用大量的金银珠宝贿赂过的蛀虫。
朱宸濠起兵造反前便是他们一直在朱厚照耳边进献谗言,替朱宸濠起兵打掩护。
朱宸濠起事兵败他们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想要杀人灭口,唯恐透露自己与之深交的事情,一方面又对平定叛乱的最大功臣王守仁深恶痛绝,恨其斩断了自己的财路,又怕他已经从朱宸濠口中得知了些许消息。
因此根本不会在此事上过多言语,甚至看到王守仁吃了闷亏他们反而暗自高兴。
最后就是平乱的大功臣王守仁了,圣人不愧是圣人,他用堪称教科书般的应对措施保全了自身。
他眼见正德皇帝的荒唐行径,和当前复杂的政局形势,选择了急流勇退,将这滔天大功的证明—贼首朱宸濠交于张永后,便称病深居简出,从不提及平乱之事。
但不难发现,在整件事中没有一个文臣肯发声为王守仁打抱不平,仗义执言。
为何?因为他是王阳明!那个离经叛道的王阳明!
若换了任何一个其他的大臣,立下如此泼天大功,即便是忌惮于正德皇帝的淫威,也不至于一语不发,默不出声。
虽然正德皇帝好大喜功,但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个“讪君卖直”的大好机会,相信不少傲气逼人的文臣应该不会视而不见吧?
他们这些文臣的风骨还是有的,如杨廷和、梁储等敢于冒死泣谏者不在少数,但为何他们都选择了三缄其口?
因为在他们眼中,王守仁是开创了“阳明心学”的异端!离经叛道的叛徒!
对之恨之入骨还来不及,又怎会替他开口!
因此在大明整个权力阶级的共同默认下,平定朱宸濠之乱的人是“英明神武”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而非他人,王守仁的平乱之功也被众人默契地选择了遗忘。
但现在王琼却发出了拟定王守仁平乱之功的声音!
此时文臣却是不敢再视而不见,弄虚作假了,他们也不敢!当今天子是傻子吗?他会不知道平乱的功臣是谁吗?
况且奏折都是先经由司礼监送往陛下过目之后,才会移交到内阁,这说明陛下已经知晓此事。
如今一众内阁大臣都是坐蜡不已,此事他们本就有愧于心,不少人在这件事情上出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本着理念不同,以杨廷和为首的一众大臣选择了在平乱之事上集体保持沉默,以压制王守仁的仕途之路。
而今此事又重新被摆到了台面上,即便是老谋深算的朝堂重臣,他们脸上也稍微有点挂不住。
谢迁望着眉头紧皱的众人,缓慢但有力地说道:“大家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言,现在是集思广益的时候。”
“吾担心的是此事乃王琼之意,还是陛下之意,昨日早朝后有人看见黄公公去了兵部一趟!”费宏的关注点不在于这奏折本身,他将自己心中的忧虑提了出来。
蒋冕闻言,心里顿时一惊,不由出言询问道:“子充,此事当真?”
“千真万确!吾也有所耳闻。”毛纪也一脸忧愁地补充道。
谢迁用充满睿智的目光扫视着眼前众人,沉吟片刻后出声道:“不管此事到底是王琼本意,还是陛下授意,我们都要将它认为是陛下之意,未雨绸缪,以防不备!”
“那陛下为何突然对王阳明如此青睐?这是想要给他加官进爵啊!”最了解朱厚熜的袁宗皋此时也不由出言道。
“陛下怕是对吾等不满了啊诸位!自陛下即位以来,内阁行事当真没有僭越吗?蒋冕、毛纪,你们心里面最清楚!”谢迁叹息着点明了朱厚熜的用意。
“再加上昨日早朝时毛尚书直言进谏顶撞了陛下,怕是导致我们彻底恶了陛下啊!”
“陛下授意王琼上此奏,无非是想平衡朝堂势力,并非有推崇‘心学’之像,吾等不必过于忧虑。”
谢迁顿了顿,又继续说道:“王阳明之事吾等不必阻拦,也拦不住,随他去吧!”
“即便加官进爵也顶多不过是个都御史,除了他以外还有谁呢?即便再加上一个兵部尚书王琼又能如何?心学现在还不配成为吾等大患!”
“至于兴国大妃入京之事,问问介夫的意见吧!他如今是礼部尚书,屹立朝堂多年,此事或许已有了眉目!”
“尔等日后行事需尽为臣之道!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白读了吗?若是再发生类似暖阁之事,用不着陛下或是太后,老夫亲自将你逐出这朝堂!”
四人闻言尽皆向谢迁施了一礼,虽然蒋、毛二人知道谢迁的话是对他们二人说的,不过也明白眼前这位老前辈是在规劝自己,心中也颇为感动。
这位四朝元老木斋公第一次展现出了他惊人的政治手腕,以及他身为贤相的责任感。
谢迁连夜抵达京师后,杨廷和便亲自拜访了他。
当谢迁听闻群臣于暖阁之中逼迫天子之事,气得他大发雷霆,怒斥杨廷和等人不忠不义,枉读圣贤书几十载!
若他杨廷和是刘瑾、钱宁等奸佞之臣,谢迁是一句话都不想说的,更别说怒斥其以求悔悟了。
但他不是,他杨廷和是内阁首辅,是应该辅朝纲、佐君王的文臣领袖,居然行如此罔顾君威的事,实在让他失望透顶。
而杨廷和在老老实实地挨骂后,也将朝堂上的局面进行了透彻地分析,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如今内阁大臣中的蒋冕、毛纪等人虽是忠正贤良,但是政治手腕和政治眼光远远不能担当起文臣领袖的重任。
但当今天子毕竟年幼,且偶有顽劣,行事乖张,内阁首辅必须由一位年高德劭者才能镇得住这位陛下。
正因如此,他才会修书一封恳求谢迁入阁辅政。
谢迁如今应以朝堂稳固为主,平衡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以及想办法缓和陛下与他们文臣集团之间的矛盾,这便是内阁首辅的责任。
谢迁闻言只是淡然地应了一声,这些东西还需要他杨廷和分析吗?
在他谢迁面前,杨大牛也不过是个晚辈罢了。
接着还没等其说完便将杨廷和赶了出去,他是真的被杨廷和气到了。
不过杨廷和并未生气,只要谢迁答应了就好,文臣集团也算是有了主心骨。
现在这大明朝廷,需要的是稳固,不需要掀起风浪之人,即便是当今天子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