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老子就是要战争 > 第九十三章 农业工业化的小试验

第九十三章 农业工业化的小试验

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老子就是要战争 !

    “哈哈哈~”李适长长打了一个哈欠,悠悠然起身子,看看桌子上盘子果脯已吃完了。

    抬起头看看隔壁正在埋头苦干的法衍,道,“午休结束了,我先去军营了,法衍你加油。”

    “嗯嗯,下属还有一点点活,定然尽快将其处理完。”法衍认真道。

    “实在处理不好也没事,不着急。”李适说着便向军营过去。

    李适接过长安代太守的位置,靠着鸭子们帮助农民们吃掉那些刚刚孵化出来的遍地蝗蝻,很快便赢得了长安民心。

    因为蝗蝻成祸,成为飞蝗的话,今年春耕怕种不了地了。

    这期间便让法衍去重新丈量土地,因兵灾导致无主的土地李适全部都收了回来。

    然后良田换中田,中田换下田的把原本星落遍地的田亩整合到一起宣布为官田。

    主要是给自己的屯田营用,又不是李适自己贪污了。

    而李适也发现法衍的确是相当有能力,或者说相当受到长安百姓信赖。

    至少让他去处理些有争议的事情,长安百姓都会信服。

    比如说度量田亩,交换田亩之类的,正常来说本来扯皮扯个几年都未必有结果。

    结果法衍出手,不到半个月李适想要整合田亩的效果就出来了。

    “大人,您为什么要良田换中田,中田换下田。”虽然做了事,法衍还是充满了疑惑。

    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对平民来说有好处,亏损的只是李适利益,法衍早就出面阻止了。

    但做完后,法衍终究还是忍耐不住开口对李适问道。

    “你不觉得,原本的无主之地都是星罗点点,现在全部都连在一起好看多了吗?”

    李适看起来好像一副理所当然的对法衍说到,听得法衍那是忍不住流汗。

    当然,事实是这一大片田地连接在了一起的土地,对李适来说,才好打造出标杆来。

    李适在现代顶多只是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然后考上大专的普通大学生。

    唯一特长也就只是天生神力,除了思想政治课经常满分外,也没什么拿得出手了,而现代社会不需要你会屠龙术,只需要你会搬砖。

    李适对内政的领悟,也就先农业,后工业,然后冲向服务业。

    所以李适执政,第一件事,便是先去夯实一个地区的农业基础。

    在天水时这样,来到长安李适的第一选择还是农业。

    因为李适知道自己能力差,那就按照思想政治课本上的照本宣科来执行。

    先完成第一产业,后冲刺第二产业,有机会再推行第三产业。

    这也许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不会有大错。

    不像很多穿越者,来到一个时代直接便推行商业。

    反正在李适人生中没机会剥削过别人,除了买股票没亏过,就没经历任何经历跟商业有关的事情了。

    当然,李适这么做倒也不是什么沉稳,纯粹是因为李适喜欢带兵打战。

    而带兵打战,除了士兵以外,第一位自然是粮草,第二位是兵器,第三位才是其他的。

    所以,李适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农业上,就是保证自己带兵打战的时候不会缺少粮食。

    有了在天水的经验,工匠营打造工具,屯田营进行开垦,而且郑渠这个水利工程师,更去规划出了专门给这地块分配水源的水渠,在众人携手的资源整合下,很快便能把这里变成良田。

    还是那句话,这年代实际上土地间肥力的差距没那么大。

    又不是黑土地与其他土地间的差距。

    普通土地只要不是那种盐碱地,通上水渠,灌溉肥料,一样能种植粮食。

    另外,在水渠修建完成后,李适便让郑渠去调研下郑国渠这水利工程。

    因地处关西,常年有妖族出没,所以郑国渠被神洛放弃了,谁也没有去提重开的事情。

    而一个缺粮的关西地区,对神洛来说用起来也更加放心。

    毕竟你们都这么能打了,如果还能生产大量粮食,只要函谷关一堵,真就关西王了。

    但李适有心思要重开郑国渠。

    只要郑国渠重开,那远得不用说,至少西凉这边粮食问题基本上就不需要担心什么了。

    毕竟秦国能够灭其他六国,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郑国渠与都江堰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

    当然,就算李适有心,但这事情也就只能先放在一边再说。

    因为想重开郑国渠,哪怕有着曾经留下来的底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至少天下还没大乱,人力成本还没有下降到不值钱的程度,那这件事还是先放一放好了,让郑渠慢慢调研吧。

    现在李适把所有土地整合到一块便让屯田营带领周围一些破产甚至卖身的农户们,开垦水渠,疏通了整片土地。

    然后屯田营的将士们熟门熟路的操作工匠营给的农业工具春耕屯田。

    在古代这个信息传播极其缓慢的年代,虽然长安的农民们也听到一些天水种田这些年来很厉害的消息,但那里比得过,亲眼见到屯田营进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因为氾农道的离开,李适失去了最顶尖的农业研究人员,损失蛮大的。

    但李适这些年到底是为实现近现代化的农业打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首先是培养了以屯田营为主的农业技术骨干,李适虽然不会种田,但这些人会啊。

    而且这些人也不需要氾农道这样研究每亩怎么到达五石的粮食。

    只需要消化氾农道留下来的知识,让每亩粮食稳定生产四石就足够了,剩下来的便积累相关种植底蕴就好。

    毕竟打破亩产上限,这都是交给天才们来完成的。

    平民们只要传承天才们呕心沥血的成果,然后将他们世俗化,商业化,让这些天才成果能被正常人拿来用就够了。

    接着便以墨家为主的工匠生产出这个时代所能达到最机械化设备水力磨坊、曲辕犁、漏车……等等各种装备。

    不仅是在生产方式上逐步使用功率较大的机械,甚至在由小麦变成面粉的各个生产环节也尽可能的使用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

    而随着这些东西的运用,肥料这只要是种田便绕不开的话题,也开始被李适解决。

    有了天水对沤粪积肥技术的积累,很快公厕开始在长安大街小巷出现。

    没多久如果还有人随地大便,李适安排的掏粪工们,怀着老奶奶捡塑料瓶的精神,直接让这大便没了。

    这样弄出来的肥料到底有多少作用李适不知道,但长安的味道至少没飘荡着屎臭味了。

    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最天然的肥料,也是最朴素的化学药剂了。

    而李适也知道,自己培养出来的都是些硬才,不是那种钻研科技的天才。

    所以在氾农道离开后,李适倒相当希望农家人才,尤其是会种田的来投靠自己。

    很可惜,氾农道现在完全了无音讯,李适望眼欲穿,却也不知道应该看哪里。

    不过,李适感觉自己最现代化的方式应该是实现了农业种植的集约化,甚至有着向专业化生产经营的趋势。

    毕竟李适要上田换中田,中田换下田的方式把所有的土地全部整合在了一起,可不是因为李适有强迫症,不把这些田地全部放在一起自己心里就不舒服。

    而是李适清楚知道,这样的集约化生产,能同时投入较多资源,资金,科技,管理和劳动力,从而让生产成本被进一步平摊,带来前所未有的高产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这样的劳作效率是那种普通的一家五口百亩田所非常难想象的。

    比较起,国家以税收形式去捞取五口之家的税负,实际上这种集约化大集团的耕种模式更适合国家推导种植。

    只不过这需要一定程度工业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基础,最起码管理的人不能是外行。

    但想要找到这么多的种田硬才……省省吧。

    而李适利用士兵的组织力,工匠营的机械技术,屯田营的种植积累,以及长安因为遭受了兵灾,正好有大量田地空出来的机会,直接把这种植模式一口气推进下去,这种植模式应该有十九世纪初的水准了。

    其他的人如果想要抄李适的作业,肯定是会抄得玩完。

    但对李适来说,只要等到这一大片粮食成功丰收,那基本上一个能吏帽子是跑不了。

    这年代基本上粮食能解决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剩下的问题基本上就不是交给粮食来解决,而是要交给武力来解决。

    法衍看着李适离开,目光充满了尊敬之色,然后便埋头处理政务。

    原本法衍以为,李适靠着战功转职成了长安的代太守,是一个完全不懂民生的家伙。

    再加上李适这么年轻,反正法衍觉得自己很可能要为自己家乡多干活了。

    从结果上来说,法衍的确是要多多干活,但从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活啊!

    李适来到这里后,虽然第一个月主要是为了春耕开始繁忙。

    不过有着李适带来的先进模式,在处理好官方田地后,李适便安排屯田营带去先进的种田道具对农民们进行指导作业。

    毕竟种田这种事情关乎整年收成,除非立竿见影的东西,否则其他操作如果没个参照,绝大多数人都还是会选择老老实实的按照以往的法子种田。

    而李适也没强推的意思,毕竟等到以后见到了好处,平民们自然而然会去学习。

    老百姓有时候出人意料的精明。

    但重点是在春耕后,农民们虽然还繁忙,但也有些空闲下来了。

    这时候长安多多少少恢复了往日几分热闹,所以街道上也开始出现泼皮什么的。

    一般上,这些泼皮是没人管的。

    但李适来了后,便带着自己的亲民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只要接到人民举报,马上便把这些泼皮逮住,然后就拉过去修桥铺路。

    他们累死累活干了七八天时间,发现李适不但管饭,离开时还送了几张白条。

    这白条在指定的地点能够吃上馒头和糕点,他们顿时发现这被抓了好像还是好事。

    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要秋收还没过去,那整个长安也都还笼罩在缺粮中。

    只不过长安百姓比较起西凉其他地方的百姓来说手中多少有几分余粮。

    这时候,这些工头好像无意间透露,如果他能找到人来干活的话,好处大大的有。

    所谓泼皮也许才能没多少,但狐朋狗友多少有几个,卖朋友赚钱……不对,是帮助朋友改过自新来自赚钱,那绝对是心安理得。

    顿时整个长安的无业人士人人自危。

    随着馒头,绿豆糕什么的粮食长夜进入长安,百姓们也很是会算计的。

    当他们发现官府招工发馒头,发绿豆糕,甚至有时候还发鸭肉。

    顿时对报名官府的招工就变得相当有兴趣了。

    毕竟能够在外面多吃一顿,那自己手里的存粮就少消耗一点。

    在这些细小事情的算计上,平民们都相当精明。

    甚至有人还开始盯着那些流里流气的泼皮们,只要发现谁没劳动,整天惹是生非的,马上便去找人打小报告,然后换到白条能吃上好几顿的。

    很快这泼皮便被抓过去强制进行劳动了,反正是军队化管理,保证制服得妥妥帖帖。

    当然,李适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大量增加官府工作量,甚至有几分不仁道。

    但法衍喜欢啊,就是要用重法规划百姓的行动。

    跟儒家那种追求什么事情都靠道德解决不同,作为法家恨不得把百姓们的吃喝拉撒睡全部严格的制定标准,让人们像是机器一样按部就班的运转。

    虽然这样的行为让法衍挺繁忙的,但法衍感觉自己有奔头啊。

    总之,在李适的规划下,法衍感觉自己虽然不是太守,但也几乎行使着太守的权利。

    而李适看着法衍整个人都在燃烧的样子,便打造了二十四小时不熄火的小厨房。

    就是为了让法衍能享受到九九循环的福报,工作一周居然要休息一天?不存在的。

    只是自己享受的更多就是了。

    李适看着法衍努力的样子忍不住摸摸下巴,不记得三国汉末有这么牛叉的人物啊。

    自己做出的规划肯定是领先这个时代的,但法衍拿到手后,能够很快寻找到相关法律,为自己的规划做理论依据,接着又改了改,使之变得更适合这个时代。

    李适看到了法衍的操作,那是佩服的惊为天人,反正自己是很难做到。

    法衍并不是那种,见到上官制作出来的东西,便拍马屁一路说好,然后什么都不管不顾推行下去的家伙。

    当然这也许也跟他是扶风人有关,怕家乡人戳脊梁骨。

    但他拿着李适的规划能很快因地制宜的找到法律依据,找不到依据的也能依照法律改进,使之更适合长安环境。

    李适自然能感受到这家伙的实力。

    大概就是在同样环境的教育环境下,法衍出来至少也是市级检察院纪检一类的人物,而自己出来只是搬砖的喽啰,双方差距也就只这么大吧。

    而法衍也没想到李适会这么好说话,见到自己动他的计划也不生气。

    原本法衍以为动了李适的计划,那少年成名的李适肯定会傲慢,甚至顽固的推行下去。

    法衍甚至做好了跟李适继续顶撞下去的觉悟了。

    为什么长安那么多官吏,最终只有法衍要下去核审核核查,便因为法衍这顽固而略带刚正的性格,让大家都不喜欢带他玩。

    但法衍却没想到,李适虽然少年成名,但却如此的虚心求教,基本上只要自己据理力争喷李适口水,李适都能接受下来,甚至会依据自己的意见进行更改。

    这就让法衍对李适这个上级更加佩服了,毕竟能做到这般虚心的上位者是真不多。

    而李适自己知道自己情况,因为学过思想政治课程,很多问题自己看的明白,也知道根治办法,但想出来的办法往往是不符合这个时代关系的。

    作为时光长河下游的李适在大局方面肯定是强的,但在动手能力上就差太多了。

    这点李适自己也是知道的。

    所以李适培养出屯田营,培养出工匠营,就是因为自己动手能力不行,就想办法培养有动手能力的人,让他们来执行下去就好了,自己只做上层规划。

    但李适没遇到过自己手下有能人,也就是能在内政上独当一面的能人。

    就好像是李文优,贾文和这种,基本上遇到事情能自己独立处理,处理的妥妥当当,然后秦雄只要说依照文忧所言,依照文和所言,差不多点头就能过,自己脑袋完全放空就好。

    现在手下突然有了这个能干的家伙,李适自然心花怒放,往死里用他。

    当然,李适因为是做规划的,加上手下有能人,那自己自然就省心省力多了,便开始腾出手来,开始自己下一步的军队改革计划。

    因为李适成为长安太守,而骁骑营、屯田营和亲民营以天水人为主,自然会有人离开。

    骁骑营走得最少,亲民营走得最多,李适倒也都大方放行了。

    所以李适便要重新在长安中招募人手,这些事情都需要李适亲自去执行。

    同时,虽然自己已经相当注意年龄了,但军队里还是有人到了三十二岁以上的。

    这年龄,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壮年,但对这时代的人来说孩子已经能从军了。

    所以,李适打算剔除掉一部分老兵,维持部队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