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与非遗的开始 > 水城—跳花节

水城—跳花节

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与非遗的开始 !

    水城南开三口塘跳花场位于黔省西部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地处云贵高原腹地,座落在乌蒙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南开旧称“喃北”,彝语意为“放马之地”。

    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是黔西北影响最大的苗族传统节日,参加的人员以水城县小花苗支系为主,遍及周边各县。水城参加的人员分布在:偏坡、新寨、河包啰、洛凯冲、戛姆依、兴发、大岩、吊水岩、大寨、小寨、凉山、海发、腰岩、发戛、双塘、啰布、发地窝、岩头、发期等地的个小花苗支系寨子。

    参加的周边地区主要有:纳雍、赫章、威宁等县。

    具传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有三姓走散了,不知所踪。其余的九姓历经千辛万苦,于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到达南开三口塘这个地方,他们以三口塘为中心,分别于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姓大寨,从此定居。以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赶到三口塘相聚。聚会时,他们常朝南迁来时的方向眺望,心中挂念走散的三姓兄弟、姐妹,希望能早日相逢。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了小花苗支系的跳花节,三口塘成了小花苗支系亲友聚会的固定场所,小花苗支系称它为“拨朵”,汉语译为花场。在这里,小伙的芦笙木叶不绝于耳,姑娘的口琴口弦此起彼伏,更有传统的斗牛斗羊,跑马摔跤,凑热闹的汉家山歌,彝家唢呐……。

    节日期间,小花苗支系以纪念祖先和亲友聚会,求吉祥平安为目的,都云集于此。花树老人作为花场总管,负责花场的一切活动,寨老和仪仗队任其统一指挥;寨老是花场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领袖,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建,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义务;仪仗队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笙舞娱人为趣,本着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其组织严密,分工把口,任务明确,跳花周全。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花树,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包括: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

    农历二月初十至十四,先由寨老们和仪仗队到山上树林中选花树,苗语为“声搓拨”,然后召开花场筹备会,寨老们安排其它未尽事宜,仪仗队成员则进行集中培训。来自周边地区的小花苗族同胞,相隔数十里乃至上百里之外的,提前二三天动身,于二月二十四就近投宿以待。

    到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天,上午7点,被花树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在芦笙的乐曲进行中,在寨老们选好的花树前,用酒和鸡祭奠后就把花树砍来交付与花树老人,待赶花场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时,在不断的礼炮声中,花树老人组织好仪仗队,接过花树。紧接着送花树,苗语为“桑搓”,由两名男青年手舞大刀开山辟路,两名苗女唱着花场叙事歌,数百名芦笙能手,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将花树族拥到花场,礼绕三圈之后,插到花场中心,意为插花树、苗语为“苔搓”。这时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能手,单腿往前,左右侧身,三次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结束,向花树(花树老人、寨老们)行叩拜之礼,称为拜花树,苗语为“比拨”。礼成,完毕之后,各苗寨的芦笙手,均可到花树前主动向寨老报名,上台献艺,称为芦笙竞技,苗语为“更拨冲革阿施”。这种芦笙舞曲主要聚集了小花苗支系芦笙艺术的精华所在.

    夜幕降临,花场周围篝火满山,花场成了青年男女们的世界。姑娘小伙们用“喊歌”相互联络,有情人邀邀约约,成对成双;没对象的在亲朋的引导下四处活动,寻访意中人。在整个夜间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传统的“扯花背”了。“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刺绣披肩。天一黑,姑娘们便将带来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着相识的小伙子们来扯。一个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个姑娘也可将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为止。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须把花背分别送还姑娘。若姑娘有意,便会不再收回花背。姑娘收回花背,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当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至于谁送谁收,那就要看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缘份了。

    天亮前,还要举行神秘庄严的收花树仪式,受过祭拜的花树将被长者们护卫着移出花场,送到一个易于隐藏、不被人畜践踏的洁净地方存放起来。送走花树,整个跳花活动随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