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窗外的那一抹白色 !
“海淀黄庄站C口。”
办了一张地铁卡。漫无目的。
在地铁四号线和十条线之间,选择了四号线。
在站台上,看着地铁从我的右侧驶向我的左侧,一股力量把我往后拉。我没有向前走,反而离开队伍,到人流较少的地方喘口气。
地铁站人满为患,一到站,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海淀黄庄是中转站,人流要比一般的站来得多。每一次地铁进站、出站的这段时间,将来自不同地方、即将前往不同地方的人都聚集在一块。地铁压缩了时间、空间,让人们在线性的时间下,仿佛置身于非线性时间和不断转换的空间。
这种压缩感带来了强烈的压迫感。我从书包取出水瓶,喝了水,好多了。
等下下趟吧。
下一趟地铁进站。情况和刚刚相差无几,能预见的人流、嘈杂声、味道和气息。我努力捕捉每一个映入我眼帘的人物。他们的表情、动作、肢体语言,我都在观察。这是一种发呆的表现,也是我放松精神、纾解压力的方法。有趣,却也实用的方法。
有的时候,将对自身的注意力转移到他者身上,尽可能地化解、消除自我对自我的“凝视”,通过观察陌生人获得“陌生化”的感觉,可以减轻焦虑的感觉。至少,这个方法对我来说非常管用。我的焦虑、抑郁、痛苦,很多时候都源于对自我的过分“关心”。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无限放大,最终陷入自己建构的“监狱”中,无法从对自身的凝视、关心中抽离出来,在监狱中越陷愈深、越是挣扎越是被紧紧套住。
再下一趟班车了。
从容地踏入铁站,感受这段时空压缩之旅。
冬天。
地铁没有冷气(反正我感受不到)、密集的人潮、此起彼落的声音,我像是在窒息与存活的边缘疯狂挣扎。北京的地铁,像是没有尽头的、驶向无尽的尽头的交通工具。
站在距离我二十米处是一对婆孙。奶奶抱着小孙子,边和小孙子说说话。我听不清他们的对话,婆婆的声音太细了,被地铁与铁轨摩擦的声音、人们交谈的碎碎声音给掩盖了。不久后,坐在他们附近的男士站了起来,往门边站区。奶奶抱着小孙子走去空位子,让小孙子坐下来,自己则站在一侧,观察小孙子。给小孙子递了个游戏机,小孙子的瞧见游戏机,嘴角上扬,安静地坐在那儿,沉迷于他的游戏世界。
从海淀黄庄到魏公村站,每一站进进出出的人不少,但人流似乎不减反增。
“国家图书馆。”
到这一站,地铁内的人流几乎少了一半。
我原本也有踏出去的冲动,但想了想,倒不如趁这个机会感受一下,空荡荡的地铁。我闭上眼睛,感受这一刻的北京地铁。
令人窒息的气味淡化了,冷空气像一阵风划过我身旁,在我脸上掠过一抹淡淡的痕迹。是让人释怀、从容、卸下戒备的地铁。
“平安里。”
平安。走出地铁,仿佛刚刚只经历了一场普通人的梦。时空被压缩后,再度被解放,有关时空的概念以这样的形式被感知、放大、认识和重构。
在平安里站,从四号线转去六号线。看了看告示牌,六号线有“南锣鼓巷”。来到北京,如果没有走过胡同,似乎是个遗憾。
于是,迎来了一段短暂的时空压缩之旅,来到了南锣鼓巷。
这一天恰巧不是工作日,人流还行。可我打从心底不喜欢南锣鼓巷,觉得它太商业化了,商业化使原汁原味的京味褪去。
已经是午饭时间,我饿了,却没有食欲。肚子咕噜咕噜地叫唤着,我却置之不理,在南锣鼓巷和附近的小巷游荡、漫无目的地游走于这个“文化区”。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四点半。我沿路返回,希望能赶在五点前回到南锣鼓巷地铁站。
“北平除了风,没有硬东西。”
一阵阵螺旋式的、充满力量的、正在咆哮的大风卷起了路边的树叶和人们的衣裳,给此刻的北京城镶上“凌乱”二字。
在大风中,人们加快了脚步,我却放慢了脚步。大风无情地击打我的脸蛋让人倍感精神。
清醒。
我已经抵达地铁站。五点十五分。
从南锣鼓巷到平安里,再转四号线。原本应该在海淀黄庄下车的我,心血来潮想体验地铁抵达末站的感受。从海淀黄庄到安河桥北,再从安河桥北回到海淀黄庄。
有一种到过尽头之尽头的错觉。看着地铁里的人一点一点地减少,至少整个车厢只剩下自己的感觉,给人一种“爽”感。从空荡荡的车厢过渡到人满为患的车厢,是一种见证。
我像是经历了很多,却也什么都没经历过。
“海淀黄庄站C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