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魏春 > 第四二九章 适逢其会,顺势应时

第四二九章 适逢其会,顺势应时

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大魏春 !

    山风轻拂,松枝柏叶微微晃动。积雪“簌籁”而落,就似有人在林中穿行。

    数百甲士立在道边,默然行礼。李承志微一点头,又看了看祠庙外的那两座仪驾。

    天子乘六,大的那一驾自然临朝称制,仪同皇帝的高英仪驾无疑。

    另一驾只是四乘,与幼帝赐予李承志的行辇规格类似,非诸候、王公不得乘。再看轻轻飘动的青鸾旗,李承志便知这是高文君的仪驾。

    嗯,现在该称呼为元文君才对:南阳公主元文君……

    “吱呀……”

    庙门被推开,高文君红着眼珠走了出来。看到李承志,她用力的咬着嘴唇,脸上神色复杂至极,有担心,有忧怨,更有怜惜。

    昨日才专程去过元嘉府上,也与高文君独处过。但因心事重重,温存的话竟都未多说几句?

    罢了,等活着回来再说吧……

    “进去吧……大姐……在等你……”

    “嗯!”

    李承志点着头,鼻间飘来一股浓郁的酒气,下意识的抬眼往里看去。

    高英背对着他,瘫坐在元恪的墓碑之下,如雕塑一般纹丝不动。

    喝醉了?

    李承志狐疑着,迈过门槛,进了祠庙。

    咣的一声,庙门被高文君轻轻关上,祀庙内就他与高英二人。

    与独饮那日相比,庙中油灯、火烛不知多了多少,不但不复惨绿、昏暗,反倒被铜器映的光亮堂皇。

    高英双腮绯红,眼神迷离,显然已是喝的差不多了:“你……你来了?”

    李承志轻轻嗯了一声,拿起三柱香,就着油灯引燃,又挥手扇灭火焰,拜了三拜后插进了香炉。

    袅袅青烟冉冉升起,一丝丝,一缕缕,仿佛倒垂而上的锦丝。飘了约有五六尺,即将到达庙顶之时,似是吹进了一丝风,三缕烟线突的一晃,绕出了三个如铜钱大小的烟圈。

    恍然间,烟圈越飘越大,越来越薄,像三只蓝玉雕成的玉碗,又如三朵盛放于亭池的青莲。

    “他……他显灵了?”

    高英浑身一抖,哆哆嗦嗦的抬起手,直指墓碑。娇驱急颤,就像被拔动的弓弦。嗓子里仿佛藏着一根锯条,在不断拉扯,声音沙哑致极:“是他……他来了?”

    即便李承志不信鬼神,还是不由自主的感觉到了一丝诡异的阴森感:“是风……风而已……”

    “怎可能是风?”

    方才还是粉面桃花,此时却惨白如土,高英分明已怕到了极致:“只因我都告诉了他……看你进来,他恼怒致极,分明……分明在质问于你…………”

    李承志猛的一僵,心中百感交集,五味陈杂,蠕动了一下嘴唇,却不知该说什么。

    古人讲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笃信灵魂不灭,故而才有祭、才有祀,且传承数千年而不哀。

    这个时代不是没有不信鬼神的人,但实属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高英怕成了这般模样,可见下了多大的决心,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与元恪陵前坦诚布公?

    “你……你这是何苦?”

    “何苦?我那日也这般问你,你只说不苦……而你又知,我有多苦,又有多怕?怕你一去不返,只余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我甚至想过,若真有那日,不如一了百了,彻底解脱……故而今日才来了此处,予他请罪……”

    高英猛的转过头,盯着元恪墓碑,心中怕极,却依旧紧紧的咬着牙:“莫说先帝真的……真的显灵,就算到了九泉之下千刀万剐、火烧油炸,我也认了……总好过倍受煎熬、度日如年……

    我明知万般不妥,稍有念想都是大逆不道,但就如鬼使神差,实难自禁……而就如那夜予殿中所言,我不敢多有奢忘,不求你能待我如何,只望……只望三五日能见你一眼,我就……我就心满意足……”

    短短几句,高英已是面如水洗,哽咽难言。生怕哭出声来,贝齿紧紧的咬着嘴唇,唇间隐见血迹:“我……我只求你平安归来……你若不信,我敢予先帝陵前起誓……”

    李承志心中“蓦”地一震,仿佛有一只纤手在心弦上轻轻一勾。又如饮了一杯烈酒,直达心脾,激出了一股热血,流入四肢百骸。

    石头被捂久了,都能捂出几分暖热,何况人心?

    “我那夜曾言‘你想多了’,并非敷衍之语。而我自始至终都未有过‘以死明志’的念头……包括先帝驾崩之时吐血晕厥,而后一夜白头,也并非全因先帝之故……”

    李承志看了看元恪的墓碑,又看着高英,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但任我百般解释,却无人肯信?你不信,文君不信,高肇、元嘉也不信,文武百官更不信……甚至父亲、母亲也不信……我徒之奈何?”

    “我不信!”

    高英就像是在复读一样,用力的抹了一把眼泪,“朝野均言:你待先帝如精贯白日,日月可昭。故而才请命领军,誓要为先帝报仇……若不得胜,宁愿战死北地也不回朝……”

    “军国大事怎会这般儿戏,而你又可知临九寒冬起兵十数万,会造成多少无谓的死伤,难道仅仅是为了予先帝复仇?

    且先帝临终前诸般皆能安排周详,为何独独不提复仇之事?只因对于国事而言,仇也罢,怨也罢,均是不值一提……

    便是我敢这般任性,朝中衮衮诸公又岂是愚昧、无知之辈?只因出兵平叛迫在眉睫,已到了不得不出的地平。

    我之所以得以领军,只是顺时应势,适逢其会。确实如你所言,朝中能征擅战者何其多,予我相比,年长德劭之将更是多如牛毛。

    但因诸公投鼠忌器,且多方制衡,便是名将如云,却选不出一位可令八辅皆能满意的领军之材。

    如杨大眼,因钟离之败,被先帝发配至营州(今辽宁)吹了三年的冷风,谁敢保证他未对先帝心怀埋怨,像梁州刺史元丽、陇西郡守崔祖螭一般,愤然从逆?

    且因其与元英多年从属,相交莫逆,故而若杨大眼得盛回朝,元英必然势大,这与其余七辅、及你与陛下而言,皆非幸事……

    再如李韶,因李辅诸子从逆元禧之旧事,陇西李氏素来被不被先帝所喜,且被分化、排挤多年。朝廷因此而有顾虑,又因李韶与崔、刘二人交好,故而其余六辅也不愿他领军……

    诸如这般,不胜枚举:且只看我麾下这两万擅战之兵,为何不独选一军,如卫府、如中军、或是羽林虎贲,不论那一府,独一卫即可成军,却非要七拼八凑?

    便是因八辅内耗,互相算计之故。也是我年只双九,只因幸进而骤贵,军功并无多少,资历更近于无,却能被登台拜将,授于仪同三司之征北将军的原因所在……

    其余不论,除元澄与元英,我与其余六辅交情皆非同一般,便是功劳再大,至少八辅能利益均沾……”

    李承志顿了顿,又极为认真的看着高英:“退一万步,便是为了多些军功傍身,洗去这幸进、佞臣之名,予朝中站稳当些,好护你周全,我也该夙兴夜寐,发奋为雄。

    而你以为,宫中那夜予你‘我但有一口气在,必保你平安,更不会让人欺辱了你’之誓是敷衍之词?”

    听到这最后一句,高英眼中猛的射出两道精光:“真的?”

    李承志铁青着脸:“我就不相,这些道理,高司空未予你讲过?”

    “叔父是叔父,你是你,岂能一概而论?”

    高英咧着嘴笑着,但脸却像是水洗的一般,“若是你早些如今日这般与我坦言,我又……我又何苦撕心扯肺般的忧心……”

    若是平时,我即便讲了,估计你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此时之所以会信,只是因你觉的我对元恪情深意重,必然不会在他陵前予你说谎而已。

    可他生前我都敢骗,何况死了?

    但扪心自问,今日这些话,还真就无半句虚言……

    李承志叹着气,从地上捡起高英滑落的锦裘,刚想给她披下,又觉不妥,便放在了她手里:

    “早些回去吧……大军未驻,仍在行军,我也要走了……少则半载,多则一年,我必然回返。你也不必再妄想我会‘以死明志’这种可笑的念头,我连妻都未娶,子都未生,怎舍得去死?”

    高英流着泪,脸上却笑开了花:“好……我等你……”

    直觉这话有歧义,李承志张了张嘴,但一时又想不到哪里不对?

    可能是那三个烟圈飘的太诡异,自己太敏感了?

    算了,由她去吧……

    “你保重!”

    李承志看了看高英,又抬头看了看元恪的墓碑。暗暗一叹,又重重一拜……

    推开庙门,门外就只有高文君,如痴了一样的看着他。

    之前就只高文君陪着高英,再看高英吓的小脸儿惨白的模样,猜都不用猜就知道,她豁出去一般予元恪碑前坦言之时,高文君必然是陪着的。该知道的,自然也就知道了……

    虽然事出有因,李承志还有生出丝丝愧疚:“对不住……”

    眼泪“唰”的一下从高文君的眼眶中滚了出来:“我……我怎会怪你?”

    若非出征,再只月余,就该与她成亲了……这样一想,李承志更觉愧疚,有如发誓一般的说道:“等我回朝,就求你过门……”

    高文君紧紧的咬着牙,重重的点着头:“好!”

    此地终非温存之处,李承志只能替她紧了紧松开的裘领:“走了!”

    就只短短两句,高文君却被感动的泣不成声,竟连“保重”两个字都说不出来。

    直到李承志翻身上马,与李亮渐行渐近,已成两点虚影之时,她才缓过了一口气。

    身后传来“簌簌”的声响,又听“吱呀”一声,高英走出祠庙,掩好了庙门。

    与来时心若死灰,了无生趣的模样相比,高英就如换了一个人,容采焕发,满面红光。

    高文君眼中依旧流着泪,脸色却如隆冬寒冰:“日后你再敢逼迫于他,我和你拼命……”

    “是姐姐对不住你……”

    高英有些愧疚,又小心翼翼的试探道,“若……若有朝一日,他……他心甘情愿呢?”

    “高奴儿,你不但瞎了眼,还瞎了心……既便因你逼迫之故,但他依旧觉的愧对于我,不然何需予我致歉,可见他之情深意重?更或是,你忘了他那满头银丝?”

    高英心中一疼,怅然若失:先帝……又是因为先帝?

    但随即,她又开心了起来:若非李承志重情重义,孤何需认死了他一般,觉得他比高肇还要可信可靠?

    更何必一想到他若有了万一,就那般惶恐,认定日后必然会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只因她永远都忘不了,元怿持刀刺来,他如疯了一般的扑来时的模样。

    当时,先帝还被自己护在身上,元怿那一刀扎下来,十之八九刺的是自己……

    他当时只是想救先帝么?

    孤不信!

    男女之情,玄而又玄,妙不可言……高英不信,李承志能对元恪情深意重,能对高文君心怀愧疚,独独就能对她冷血无情?

    真要无情,方才就不会在元恪陵前说那么多,讲那般多的道理……

    虽然已不再奢望与他如何,但至少不用再担心被人害了都无人予自己报仇,更不怕便是死了,都无人挂念……

    越想越是高兴,又怕被人窥破心思,高英只能紧紧的板着脸,又唤着高英与她同乘。

    马车下了山,都已行至官道,高英才后知后觉的想了起来:“当时你就在门外,可曾听到他提及过陛下(幼帝)?”

    “你与他近在咫尺都未记住,何况我?”

    那时正喜出望外,心思恍忽,哪会听那么仔细?

    不由的红了红脸,高英又听高文君回忆着:“我但有一口气在,必护你周全,更不会让人欺辱了你……好似真未提到过陛下?”

    高英猛的一怔:那夜于宫中,他好似也未提及陛下?

    是了……陛下虽是承嗣,但总归却是元怿之子,而非先帝血脉。予私情而言,在李承志心中不知比先帝和自己差了多少筹……

    原来,他自始至终都未敷衍自己,次次都说的是肺腑之言?

    早该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