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朝打工皇帝 > 第三十二章 军器研究院

第三十二章 军器研究院

作者:道格拉斯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明朝打工皇帝 !

    朱由校口中的常盈库是太仆寺管辖下的银库,虽然太仆寺是五寺之一,太仆寺卿也位列九卿,但太仆寺实际上一直附于兵部,受兵部管辖,于是常盈库理所当然的被兵部视为自家银库。

    明初马政实行官马民牧制,规定养马户每年向朝廷缴纳一匹马驹,养马地主要集中于南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成化年间由于有人提出南方气候及地理环境不适合养马,养出来的马匹瘦弱或数量不足,遂从成化二年开始允许南直隶将马匹折成白银缴纳,于是太仆寺从此有了马价银这项收入,为此还专门建了一个银库收纳白银,这就是常盈库的由来。

    此后,随着一条鞭法实施所有养马户都可折银上缴,常盈库的收入也日渐多了起来,到了万历初年时常盈库存银最多时曾达到一千二百万两,对兵部来说有了这笔稳定可观的收入之后就可以跟户部抗衡了,但也因为这笔存银长期以来兵部与户部没少因此起争执。

    现在的常盈库不仅要承担京营及九边购买军马花销,京营军饷,修筑边墙等花销也时常由常盈库拨付,还要时不时应付皇上的索取,存银早已见底,眼看如今皇上又打常盈库的注意,兵部上下能不着急吗?

    “陛下,半个月前孙枢辅上的练兵疏中曾提到需新购战马一万匹,太仆寺为此专门拨银四万两,这已经是常盈库的家底了,实在拿不出钱来了,请陛下收回成命。”兵部左侍郎王之采紧随高第之后出列向朱由校恳求道。

    户部尚书李起元闻言脸色一变,顾不得皇上就在身边,驱前一步,盯着王之采问道:“王大人,这里有谁知道常盈库的家底?你说见底就见底了吗?”

    “李大人,你这是何意?难道常盈库的存银是我等人的吗?”兵部尚书高第见李起元话外有话,也上前一步,逼视着他问道。

    “够了!在这大殿之上成何体统?都给朕退下!”眼看兵部与户部之争愈演愈烈,朱由校不得不及时喝退三人。

    “朕也知道朝廷财政困难,但兹事体大,各部应通力协作,而不是为了各部的利益互相推诿。”见三人退下后,朱由校面色稍缓。

    “陛下,臣还是要问一句工部要新建如此多的军器厂,这花销该如何出?臣粗算了一下,五座新厂加原本的盔甲、王恭二厂扩建,花费不下十万两。新厂建完要招募工匠,臣就按三千人算,徐大人题本上说工匠每月工食银不低于二两,一年仅工食银就需七万两千两。另外一名工匠需配五名夫役,每人每月工食银需一两,又需十八万两,加起来就是三十五万两。臣请问陛下,这些钱该如何筹措?”户部尚书李起元尽管刚被皇上呵斥一番,但涉及到钱粮仍不管不顾挺身而出,梗着脖子径直问道。

    李起元今年已经六十六岁了,户部的事务最为繁琐,加上朝廷财政困难,户部早就不堪重负,而他也早就生了引退之意,这个月已经三次上疏求退了,所以也不在乎皇上是否会动怒。

    “新厂所花开销先由工部节慎库垫付,如若不足,朕再从內帑中拨一部分,总之先把新厂建起来。另外建新厂需要时间,招募工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总归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等明年财政缓过劲了一切好说。”提起用钱朱由校也是一阵头大,军器局改革涉及的开销还是个小数目,日后重整京营的花费那才真是天文数字,以目前朝廷的收入仅够支撑辽东军饷,其余边镇的军饷还一直拖欠着,总之得尽快想办法开源节流,缓解财政困难。

    “陛下锐意求变,臣身为户部尚书自然全力襄助。臣认为既然要新建军器厂,那么军器的式样是不是也要改一改?臣虽不懂兵事,对军器也知之甚少,但也读过戚少保的《纪效新书》及茅元仪的《武备志》,就以火器而论,我朝火器种类繁多,《武备志》中记录火器种类达一百八十余种,然能在战场上实用者十不及一。戚少保也说‘今之制火器者,类愈多而愈无实用。用火器者失法,而每以自误’。陛下何不趁此次改革军器局之机裁减掉一部分不实用的军器,如此能大大减小开支。”李起元进一步说道。

    “李卿这个建议甚好,我朝军器种类繁杂一直是个弊端,打造起来不仅耗银耗时,且标准不一,朕早就有心裁撤掉一部分不实用的。徐卿,你尽快命人拟个方略出来。”朱由校向徐光启吩咐道。

    “臣遵旨”徐光启连忙应道。

    这时,兵部侍郎王之采出列禀道:“陛下,工部的官员大多没经过战事,恐怕也不清楚哪些军器实用哪些不实用,陛下何不听一听前线的将士们的意见,毕竟这些军器最终还是要将士们上阵杀敌用的。”兵部刚刚提出设立的军器监,其职权就有一项确定军器式样及标准,此时正好可以借机施展拳脚。

    “也好,兵部马上向各军镇参将以上将领发公文询问一下将士们的意见,尤其是辽东方面的将领,他们与建奴交战的次数最为频繁,应当熟知各种军器优劣之处。”王之采的这个建议不错,朱由校点了点头同意道。

    “臣等遵旨”

    散朝之后,朱由校依然在思政轩单独召见徐光启。

    “徐卿,今日朝会上所议定的几件事你尽快着人去办。”朱由校端起茶盏一饮而尽后,朝徐光启说道。

    “陛下,工部目下人手不足,四个侍郎去其三,各司郎官也去了一大半,军器局更是仅剩下十余人,还请陛下尽快补足缺额。”徐光启为难的说道。

    工部此次涉案人数甚广,剩下的人也是人人自危,唯有将缺额补足才能稳定人心,朱由校点了点头问道:“侍郎一职你可有推荐人选?”

    “陛下,臣举荐光禄寺少卿李之藻为工部左侍郎,李大人此前虽是光禄寺少卿但一直管的是工部都水司郎中事,对工部的事务也熟悉。”徐光启与李之藻是故知,同样精通西学,又一同洗礼成为教徒,李之藻这次也因为工部弊案被免职在家闲住,但徐光启坚信他受牵连的,因此才在皇上面前举荐。

    朱由校自然也听过李之藻的大名,对此也没意见,于是当场就同意了。

    “刚才朝会上,李起元建议裁减一部分军器,朕觉得可在军器局下设一个军器研究院来具体操办此事,卿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