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清疆臣。 > 第五十二章 沂水佳人

第五十二章 沂水佳人

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大清疆臣。 !

    曲阜毕竟只是一县之地,主试之事比起之前两府更为简易,阮元只过了两日,便已将公事处理完毕,想着上丁主祭,尚有数日,自己也安心写起祭文来,但闲暇时间,毕竟不少,杨吉在一边更是不住相催,只好寻了一日,准备到城南的沂水一观风景。

    只是这日,一封扬州的书信也抵达阮元驿馆,这是一封阮承信寄过来的信。上面言及江昉经历一年重病,现已垂危,正在准备后事,自己深受江昉大恩,无以为报,最后这段日子,一定要陪他度过才是。至于江家日常事务,自己能操持的,便也操持一番,总是要对得起江昉十余年来,将湖广盐务相授之恩。况且此时江家日渐衰落,已排在扬州总商中最末两位,有些事情,反倒要阮家相助才能解决。

    是以阮元一路之上,也想着江家旧事,说起江家,他最早认识的便是江昉,彼时自己家境每况愈下,也寻不到有才学的先生,是江昉仗义相助,让他到府中学习诗文四书,也正是在江家,他认识了第一位重要的外家老师胡廷森,在他的开导下,阮元心智渐开,学问也不再以儒经为限。虽然后来江家子孙对其态度恶劣,以至他一怒而去。可江昉的启蒙之恩,自己却绝不敢忘。

    眼看着沂水之上,虽已渐渐结冰,奔流不止的河水,却仍是清晰可见。看着流水,阮元也不禁想起一众妻族之人,江家之所以辉煌数十年,一大半的功劳在江春江昉兄弟的经营和交往。可自己刚中进士,江春便即去世,刚想有所作为,江昉又已不久于人世,其他江家叔伯子弟,交往都不算多,就连结缘九年的爱妻江彩,也在上一年离他而去……

    难道江家,就这样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吗……阮元想着,也不禁伤感,他素来知恩图报,这时也暗自想着,如果自己能再多些作为,即使不能帮江家力挽狂澜,至少也要保妻族平安才是。

    杨吉看着阮元愁眉不展,也不禁埋怨道:“早知道如此,今天换个地方去看看好了。你看这片水,估计再过一二日,就要冻上了,河边上也尽是枯枝败叶,哪有什么好看的,真是无聊。”

    不想就在这时,一个温柔清脆的声音,在阮杨二人身后响起:“这位大哥,方才所言,却是你不了解曲阜了。这里冬月腊月,正是一年中最为萧瑟之时。可到了春夏之际,却是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杨柳枝繁叶茂,沂水清澈见底呢。到那个时候,男子可以临水对酌,女子可以吟诗唱和,最是惬意不过。你未能一见,才真是遗憾呢。”这声音阮元听来,却极为耳熟。

    杨吉尚不知身后是何人,怒道:“这小姑娘好没见识,这曲阜有什么……”阮元早已反应过来,忙将杨吉按下,道:“杨吉,那是圣人之家,不得对圣裔无礼!”这时他才回过头来,只见身后原来多了一顶青色软轿,软轿看似朴素,质地却是上等,轿边四个轿夫白衣素带,又有个侍女站在轿后,背对着各人,想来方才之言,并非出自侍女之口,多半是轿中之人所言了。

    杨吉一时不解,问阮元道:“伯元,何为‘圣裔’?”

    阮元小声道:“所谓‘圣裔’,便是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后,孔夫子传授至道于天下,开万民之智。我等是读书之人,绝不可对圣裔无礼。”接着走上前两步,向软轿行礼道:“是在下对家人管教不严,冲撞了孔小姐,还望小姐见谅。”

    只见轿中微动,一个白衣少女从轿子里走出,举止清秀淡雅,温柔的双眸中,又隐隐流动着一种高贵之气,自然是之前和阮元在孔府相见的孔璐华了。她素手轻挥,四个轿夫便知其意,缓缓退下,阮元也示意让杨吉前去相陪。眼看各人都已走远,只剩那个侍女在轿边看着,孔璐华不禁轻轻笑道:“看着阮学使温文尔雅,不想学使家中,竟也有这般不择言辞的下人。”

    阮元也回礼道:“回孔小姐,其实他并非在下同族之人,亦非幕友或下人,只是家中有些渊源,故而收留他在家。话说回来,杨吉嘴上直白,心地却是不坏,倒也是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孔璐华想想,道:“那又是小女小看阮学使了,原先以为阮学使这般学富五车之人,必然只有读书的朋友,这不读书的,反倒少见。阮学使竟也和他一般,觉得这沂水不好看么?要不然,学使脸上,却为何竟有一种哀愁之色?”

    阮元道:“这个不敢,小姐在曲阜生长,我等不过初来,自然是应该听小姐的。不过小姐对这里风景,如此熟悉,想来也是时常游山玩水之人了。闺阁女子,有山水之乐者,在下见得却也不多。”

    孔璐华轻轻掩住双唇,想是未曾料到阮元如此风趣,又念着持服,不能失礼,道:“山水之乐,难道不好么?若不是我寻常多寻思着,出来看看这些山水,口中笔下,又哪有诗句可寻?你在我家观诗,自也应看到过‘千章宝炬春光晓,十里旌旗泗水斜’这一句了。若是我未曾去过泗水之畔,又怎能写得出此句?况且平日若是囿于宅院,只知家中花草,不知外间天地,这人心,也就渐渐窄了,倒不如多出门看看,心境也能开阔些。人生一世,又有多少日子可供消遣?不多看看山水花鸟,只怕要抱憾终生的。”

    阮元听了,倒也惊奇,不想孔璐华正当妙龄,却对人生之事想得这般清楚,又听她问道:“只是我身在闺阁,终是不能有太多走动,并未见过曲阜之外。听闻阮学政是扬州人,又在京为官多年,这京中风景如何,可否请阮学政赐教?”

    阮元想想,竟然说不出多少,他在京近七年时间,大半耗在了读书应考,编撰刊刻之事上,至于京中风景,见得还不及杨吉十分之一。只好把自己所见之地,一并说上,道:“其实不瞒小姐,在下在京中,读书公务之事繁忙,却未能见过多少风景。想来京里皇城之内,有座瀛台,风景最佳。在下应会试之后,曾在瀛台之畔驻足半日,里面鸟语花香,即便隔着宫墙,亦自可知,外面花草河流,也自令人惬意。除了瀛台,还有万寿寺、凉水河,也都不错。”

    孔璐华道:“学使是中了进士,才做到这山东学政的,想来《四书》之学,最为通透了。这沂水却有个典故,阮学使可还记得?”

    阮元道:“这个自然,‘点,尔何如?鼓瑟稀,锵而,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一句,在下说得可对了?”

    孔璐华略有些诧异,缓缓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阮学使应当知道这句话,却有意说了前半句。怎么,难道阮学使是嫌小女读书不精,竟要反过来考校小女么?”

    阮元笑道:“其实不瞒小姐,这是乾隆五十四年会试,头场四书文的第一道题,于全卷之中,至关重要。在下便是应了这一题,最后会试得中,是以在下一直记得。”

    孔璐华道:“乾隆五十四年……也不过是四年之前,阮学使,既非京旗,又非世家,两榜出身,四年便至三品的,有清一朝至今,只怕阮学使之外,也没几个人了吧?看来也是小女三生有幸,才得遇学使这般奇才了。”

    阮元忙自谦道:“在下不过是读书多了些,算不得奇才的,其实也是得蒙皇上青睐,委在下以学使重任。这三年提学山东,也自然要选出真才实学之人,才能报答皇上的这番厚爱。”虽是自谦,可阮元也想着不应口出“愚笨”、“拙劣”等过谦之词,否则不是说自己愚蠢,而是说乾隆用人不当,这其中道理却要斟酌。

    孔璐华却将头轻轻侧向了水边,看着上层渐有结冰之状,却依然不住流动的沂水,忽道:“所谓真才实学,又怎是一两篇卷子可以看得出的?想来这番你到山东,却也要多立声名才是。你到我孔家来作客,也是想着孔府能帮你多加美言,是也不是?”

    阮元想着,这位孔府千金虽是妙龄,却对人际往来之事,看得如此通透,心中暗暗惊异,但他来孔府,原本也不只这一个原因,便答道:“在下的恩师乔先生,一生景仰圣贤,是故在下为了圆恩师心愿,才得来此。至于美言与否,其实并不取决于在下,小姐、孔先生和嗣公若觉得在下还说得过去,能美言几句,在下不胜感激。可若不愿,在下也不能强求不是?”

    孔璐华轻轻一笑,道:“阮学使倒也是诚实之人,不过话说回来,先前几任学政,都是美于须髯的老先生,像阮学使这般年轻儒雅,却只像小女兄长一般的学政,却是少见。不知阮学使今年贵庚?又有否婚配呢?”

    阮元道:“在下是乾隆二十九年生人,今年正好三十岁。至于婚配之事,之前确是有的,不过……”

    孔璐华道:“我看阮学使言行,自是温柔敦厚之人,想来是不至于离缘了,是不是?”

    阮元道:“自然不是,在下弱冠之年,便得娶妻,乾隆五十二年,有了一个女儿,只是……就在上一年这个时候,家中忽染疫疾,她二人已然故去了。”

    说到这里,只见孔璐华妙目低垂,竟似有些懊悔之前的话,又听她道:“原本看着学使这番装束,却不带祭品,便知学使上日并非致祭而来,应是家中有人故去。却不意……不意竟是尊夫人,刚才的话,确是小女冒失了,该给阮学使道歉才是。”

    阮元原本随和,见了她这般诚恳,又哪里愿意责怪于她,忙回道:“小姐之言,原本无心,却是不需要自责的。只是……只是我夫妻成婚九年,我婚后三月便开始考学,真正安享岁月之时,其实连一年都不到,想来也是我对不起她……”忽然之间,看着孔璐华温柔怜爱的双目,心中竟暗暗一动,随即也暗自脸红。原来之前他和孔璐华多有交流,言及诗文、山水、学问,都把这位孔府千金看做不可多得的挚友,却一时忘了男女之别,直到这时说到江彩,方才想起,自然是格外惭愧,也不知究竟为何,竟然和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说了这么多话。

    眼看孔璐华神情,这一番心绪她自然应当了解,可这一次,孔璐华却没有明言,而是问道:“看阮学使神色,远比常人憔悴,想来和尊夫人应是真心相爱了,小女却有一言,不知学使可愿听否?”

    阮元点点头,孔璐华道:“既然能和阮学使真心相爱,想来那位姐姐,也是深爱学使的善良之人。只是阮学使可否知道,若是真心相爱之人,仅仅思念于她,感怀于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她的想法才是。我想那位姐姐的心愿,应是学使你日后好好生活,爱惜身体,而不是这般为了她伤了自己身子。学使年方而立,便是三品命官,日后还不知……”说到这里,自己脸上竟也是一阵晕红,停了半晌,方道:“其实小女身在闺阁,是不该与学使谈论这些的,想是小女不通礼数,今日话说得多了,还请学使见谅。”

    阮元却叹道:“小姐所言,其实并没有错,便是彩儿临终之际,也是这般话。倒是我溺于情爱,忘了圣贤之训了。今日能得小姐赐教,也是在下的荣幸才是。”

    孔璐华也对着阮元躬身施礼,便回到了轿中。他二人在这沂水之畔畅谈,另一侧,杨吉却也与几个孔府家丁说上了话。

    “什么?!你说你家小姐是海内第一美人?兄弟,你出过曲阜么?说得这话,也太自信了吧?”

    对面的孔府家丁看杨吉这般神态,却似习以为常一般,道:“怎么?你觉得不是么?大小姐论容貌论文才,咱这曲阜城肯定是第一了。至于出不出曲阜,这很重要吗?你可不知道,每年都有不少官宦人家来我们家做客呢,他们家中女眷如何,我们就算没见过,总也听过。不瞒你说,有些官家小姐,论容貌还不如前面那位莲儿姑娘呢。”说罢便向前面那侍女一指,看来莲儿是这侍女小名。

    另一家丁也附和道:“再说了,这位大哥,有句话叫‘美人在骨不在皮’,你应该听说过啊,便是相貌上,我家大小姐不及一些外人漂亮,那又如何?大小姐五岁便学得诗礼,十岁上自己就能作诗了,小姐十四岁那年,皇上巡幸曲阜,眼见小姐诗文娴雅,亲手赐了一朵宫花给小姐呢。便是小姐画的花鸟,我们看着,那也都和活的一般,这般才学,寻常人家可教不出来吧?”

    “那个糟老头子……”杨吉没想到这里的人居然还认识乾隆。

    可即便这样,杨吉犹是不服,道:“这学诗写诗,有何难的?我家大人和我说过,便是考个秀才,也要自己作诗的。你家小姐学得些诗,想来也是常事,你们这样坐井观天,才是有问题。”

    “我们可不是坐井观天。”这次说话的是一个年长家丁,道:“我们衍圣公府,在京城也有一处,先衍圣公在世的时候,我陪他进过京的,难道我说的你也不信?大小姐当年学诗学礼,我都是亲眼见着的,这样说吧,当下这位二公子,学诗也称得上天性颖悟了,可进境比起十年前的大小姐,还要差上不少呢。”

    “你家小姐真有这般厉害?”杨吉眼看这年长家丁样貌,似乎说的不是假话。

    “当然了,但话说回来,小姐也很可惜,你不知道,小姐天生身子便弱,当日学诗学礼,虽说一点就透,却也时常生病,学业耽搁了好几次。最开始那几年,老爷一心想着小姐将来成学,想把诗礼之道尽数传授给她,可经不住大小姐当时总是得病,有一次连烧了好几日呢。后来老爷心疼小姐,就不再强求了。倒是小姐自己对诗礼之事,一直都喜爱有加,后来也算自学了不少。”

    最后那个家丁也忍不住,对杨吉道:“后来也是因为老爷不再强求了,小姐作诗学礼,都随性得紧。其实不光是诗礼,便是《史记》那种我们听都听不懂的,小姐却也读了不少。然而却有些诗,小姐看了一眼,就不再看,说是庸夫俗子之作。所以小姐这成学之事,到底成了没有,我却也不知道。”

    “小姐是女子,女子哪里有成学的规范?你看小姐眼下才学都这样了,当然是成了。”最开始那个家丁不由得补充了几句。

    杨吉听着这些话,也只是半信半疑。

    几日后,阮元作为学政,主持了这一年的上丁祭礼,很快,鲁南督学之事也告一段落。而半月之后,扬州的江昉终于无力回天,与世长辞。乾隆五十八年也就这样过去了。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阮元的督学之事尚未完成,正月在济南休息了数日,便再次踏上旅途。可不想刚出试了莱州,到得登州,乔书酉又忽然染病,竟至不起。

    阮元也只好一边主试,一边安顿好乔书酉,眼看这日公务渐毕,想着还有半日空闲,便来到了海边,杨吉也一并跟着。杨吉自幼生长西南山区,海边却一次也没到过,这次看到了大海,眼看海天相接,一边碧空,却再无他物,杨吉不禁问道:“伯元,这对面是什么?之前只听闻你说起过大海,今天看了,才知道‘无边无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大海也不是无边无际。”阮元道:“从这里向北,便是盛京,国朝于盛京亦有六部之属。若是向东,可以到朝鲜国,大抵只有二三日海路,总还是有个边际的。”

    “你和我较劲呢是吧?我说无边无际,你就非要说个边际。”杨吉嘴下也是毫不留情,又道:“不过话说回来,看这大海,就是和那些湖啊江的不一样,海这么大,看着我觉得,咱两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粒那个……”

    “是沧海一粟。”阮元又只好帮他补充。

    “嗯,就是这个沧海一粟,回头想想,我和你第一次在扬州认识的时候,好像就是一个甲年,今年也是。这样看我们都认识十年了。”

    “我可还记得呢,你第一天看到我的时候,说我没出息来着。”阮元也不禁调侃了几句。

    “我……我承认,我是小看了你了。这几年下来,多少人胡子都白了,也不见戴个蓝顶子,你这还没留胡子呢。当年我只想着恩公大恩,现在看来,你以后成就,肯定要在恩公之上。可你就是有些时候,做的事我都看不懂,你来了鲁东,第一件事居然是给那个郑老先生修坟。我却从没听你提起过,那郑老先生和你是远房亲戚?”

    “你说的郑老先生,是两汉之际的大儒郑康成,一千六百年前就过世了。他注释儒经,大功不亚于二圣,他的坟茔,我们做晚辈自然要尽心维护了。”阮元道,郑康成就是郑玄,因清代避讳之故,通常只称字。

    “那我就不懂了,我家祖先一千六百年前做什么,我哪知道。只听说是二百年前,我家还在贵州,和上一个朝廷打了一仗,输了,我家这老祖宗是旁支,最没地位,反而逃了出来,到了湖南定居。没想到,和这个朝廷也要打仗。”杨吉道。

    “你说的是杨应龙?”阮元问道。杨应龙是明末贵州土司,因势力庞大,野心勃勃,后来与明政府冲突,最终被剿灭。只是阮元却不知杨吉一家竟然还有这种故事。

    “杨应龙是谁?我不认识。”这句话倒是大出阮元意料。

    或许他们定居湖南之后,就刻意隐去史迹,再不让后人知道这段过去了吧……想到这种可能,阮元也没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