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五代兴唐传 !
李继岌在山北一直呆到了九月初,这才从灵丘的飞狐陉直接返回了阳曲。
其后,又到了古交,与铁坊的匠头们探讨起了兴建大型的冶铁高炉事宜。
炼铁高炉的容积越大,所消耗的燃料就越少,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成本则更低,这些在后世都是一些基本常识。
土高炉并不难建造,在“全民炼钢”时代,甚至华夏遍地都是这玩意。
这种古老的炼铁炉就像是个大号的花瓶,但是李继岌知道高炉造得越大,生产效率则越高,所消耗的焦炭就会越少,后世的炼铁高炉容积已经做到了四、五千立方。问题是土高炉只能造到两丈多高,如果容积再大的话,目前的结构已经无法承受炉膛内铁水的压力了。
古代高炉一直是两丈左右,并不是没人不想将它做得更大,而是受得炉体和炉壁的结构强度,害怕“炸炉”,另一方面就是通风技术的限制。
在古代,限制高炉容积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用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而木炭的强度不够,无法承受更多的铁矿石的压力。这一点在使用强度大得多的焦炭作为燃料后应该可以得到解决了。二是供氧量不足,无法支撑炉内燃料充分燃烧,这个问题需要装备由水力驱动的大型鼓风机和建更高烟筒后应该能得到部分解决。三是炉体结构强度不够,后世的高炉主结构都是以钢材和铸铁作为主要支撑物来增强结构强度,而老式的泥制竖炉肯定无法达到这样的强度。
华夏的炼铁竖炉构造在汉代时就已经很成熟了,和后世西方早期的炼铁高炉很相似,唯一的差别似乎是少了一根又粗又高的大烟筒。
直线往复动运的风箱甚至是水排,都无法连续为高炉内提供新鲜的空气,这必须改进成做圆周动运的鼓风机。鼓风机也没有多少困难的,其原理稍微一说就能明白。在古代由于铁价高企,工匠们在制作和使用铁器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积累,这么简单的东西就无法制造出来。
鼓风机就是一个内部装有风扇的蜗壳,问题是叶轮需要用上好的精钢进行铸造。精钢的价格是每斤150文,相当于百十斤粟米,一般没人舍得用它来做实验。而且由于匠人的地位低下,铁监甚至是冶铁工坊的拥有者或是管理者又基本上不懂技术,所以冶铁技术自汉代以后,就没有什么大的进步。
在解决了鼓风机的问题后,高炉的问题只能是先搁置。
要想将炼铁炉做得更高更大,只有采用钢结构的支撑和外壁,这得需要几百吨的钢材。这差不多是目前古交铁坊一年的产量,只能暂时作罢。只能是先用老式的砖泥土炼铁高炉先凑合着生产,等以后钢铁材料凑够了再重新建一座新的大高炉。
由于是需要用水轮机来带动鼓风机进行强通风,这些高炉只能是建在水坝涵洞边上。
天渐渐冷了下来,李继岌再次回到阳曲时,漫山遍野已经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积雪。
这三个月来,青阳老道跟在李继岌的身边看着他在安排各处的工坊规划和建设,还是见识到了许多奇妙的生产技术。比如水泥、肥皀、炼铁和炼钢、水力纺机和织机,还有一种很神奇的琉璃。
中国在汉代都有用水晶的琉璃制品了,实际上瓷器的烧制难度比玻璃还高,但是华夏为什么一直就没能够炼制出玻璃?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这些琉璃产地都缺少碳酸盐,也就是纯碱。中国内地一直都缺少碱矿,甚至百姓在蒸炊饼(馒头)时不得不使用草碱,也就是草木灰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的化合物,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钾。
但是纯碱却是炼制玻璃时的主要原料。
而烧制玻璃所需要的原料中石英和生石灰都是常见的东西,唯有天然的纯碱只有草原干旱地带才有出产,可惜的是产碱地方的草原民族哪里会烧制琉璃这种高技术储量的产品。
这种东西就是隔了一层窗户纸,一点就透。
李继岌其实也不知道这玻璃各种原料的配方,只是告诉工匠们要在里面加上纯碱,至于具体的比例,那就烧着试呗。于是唐明庄园的琉璃窑就外多了一堆堆白色、绿色、茶色和淡红色颜色各异的玻璃制品,这些东西的唯一缺憾就是不太透明,不过整体品质比国内那些瓷窑和琉璃窑烧出来的东西还是要好得多。
李继岌原本不打算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换钱的,可是最近手头确实是有些紧。
安置二万多俘虏和在山北三州修坝筑堤,筑城铺路再加上开矿、开工坊的花费实在是太过巨大了,把李继岌这几年的积蓄差不多消耗一空,最近他也感到有些吃不消。
所以李继岌暂时对玻璃制造工艺进行保密,并不外传。所以整个烧制工艺分成了好几步,而且都不在一起。主要是拌料填加混合纯碱这个步骤,一直是由忠诚可靠的老管家的侄子郑同负责操作。
玻璃烧出来了,至于以后该怎么干,只能是交给工匠们了。
大家就瞎整吧,反正那东西原料也不怎么值钱。
由于晋王准备攻梁,唐明庄园里的纨绔一下少了许多,馆舍的生意变得十分清淡,让李继岌感到有些郁闷。
在这个年代,前世还是初中生的十六虚岁少年就已经算作是成年人了,老李家这一大帮亲戚,也需要在马上为自己搏份功名富贵。家里的家产主要是留给嫡子中的老大来继承的,至于其他的子弟,最终能分到手里一处宅院和百十亩养家糊口的田地就已经是不错了。
李继岌却看到李继俦从自家的染坊里走了出来。
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是晋军中仅次于周德威的二号大将,这些年来一直驻守潞州,盯着梁国的河中和河阳两地。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李嗣昭娶的是李继岌的堂姑,应该算是堂姑父,而李继俦、李继韬兄弟和李继岌应该是表兄弟。可是由于李嗣昭又是晋王李克用的义子,所以这兄弟俩与李继岌一直按照族中兄弟排辈。
“你怎么没去河北?”李继岌看着李继俦问道。
李继俦摇头,有些郁闷地说道:“我爹说将来天下太平,还是当文官有前途,所以叫我学着多读书,不让去前线从军。”
李继岌听了一楞,随即大笑道:“哈哈,还是二伯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