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雪落拥花 !
K大众多的学生社团中,惊月诗社是资历最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
那时候K大文学院刚成立,一些爱好诗歌的老师和学生常聚在一起谈诗、论诗,便形成了诗社雏形。
1956年在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背景下,惊月诗社正式成立。
惊月,据说是取自“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诗。可之后质疑者甚多,按照“主语+动词”的文学结构,应该叫做“月惊”。但这名字的谐音早被用于认知度更广的名词上,自然不可冒用。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派强势出现。
正是在K大文学院诞生了大学生诗派的第一梯队——徐敬亚和王小妮。
其中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被称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三个崛起”之一,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
之后的惊月诗社就出现了新体诗远胜旧体诗的局面,有任社长想改名“惊月”为“净月”,说是为了致敬新体诗中重要的诗派“新月派”。
支持者表示:‘惊月’一词绝对不是来源于‘月出惊山鸟’,明明是惊动山鸟,月如何能惊?惊字太躁,不符合月亮的闲静气质。‘净月’则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并且可以双关长春著名景区净月潭···
反对者表示:‘惊月’名称有着很深的历史厚重感,更变名称毫无道理。甚至还有刻薄者指出,‘净月潭’名称的出身并不高贵,本身是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的二儿子,时任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局长的郑禹所起。
全社展开了激烈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唇枪舌战,双方各不退让,甚至惊动了整个文学院。最终文学院全体学生投票表决,保留了“惊月诗社”的称号。
2000年以后,惊月诗社不满足只局限在文学院发展,想要做大做强,广纳学校贤才,打出了“文学无专业,人人皆诗人”的口号,大量吸收工科、理科专业中爱好文学之人。
经历了三任社长的努力,惊月诗社一跃成为K大第一学生社团。招生门槛低,诗社成员免不了鱼龙混杂,极大地拉低了惊月诗社的艺术下限。
诗社某成员在《K大文学报》曾有一篇《听雨》:
我
偶然
听到雨
一滴一滴
地落下
还是
雨
滴滴
落下时
被我恰巧
听到了
而已
呢
先不管结尾这个“呢”,是单纯硬凑格式,还是源于诗人本身的傲娇,这首诗主被动的格式主体,像极了小学语文“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引来了广泛批评和争议,让惊月诗社形象一落千丈。
可中国自古至今所有人力组织上的臃肿,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革新的。人与人复杂的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彼时惊月诗社某些毫无文采之人,单凭一腔所谓对诗歌的热爱,竟混到了诗社的管理层。
诗社里文学院的学生抱怨诗社对理工科门槛太低,比高考的地域差异还不公平,只管数量不管质量,自砸了招牌。
理工科学生则说诗社不懂开掘学生潜力,文理分科压制了很多理科生的文学天赋,应该扩大理工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去采撷那些“沧海遗珠”。
社长刚把诗社做到K大第一大社团,还没得到理想中的赞赏和钦佩,没预想自己要背起诗社分崩离析的锅。一气之下,他开启了“无为而冶”。
社团每次活动都争吵地直让人担心会打起来,可这帮文艺大学生,秉承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每次也都没出乱子。
诗社就像是一条龙船,两侧划桨的完全不是一个节奏。船在河面上左右旋转,可终究没有落得翻船的地步。
说起来有点搞笑,网络游戏拯救了惊月社团。
网络游戏的普及,让大学生们有了消磨时间的好方式,无暇顾及自己身体内那本不多的文艺细胞。惊月社团除了文学院以外报名者越来越少,“文学无专业”这个口号也显得苍白无力了。
周六上午,是575宿舍开黑打游戏的时间。
正是优势到兵临对方高地之际,程良智的虚空假面一个时间结界,罩住己方四人。敌方本在高地龟缩,看到对方把自己打包入瓮,含笑收下人头。
程良智深知被翻盘自己责无旁贷,赶忙一脸歉意:“我的,我的。这局我接锅,至少七成。”
文秋培等人本想大骂程良智以泄心头之恨,见此情形却暗自吃惊,以前程良智都是死皮赖脸不承认自己菜,居然今天认错态度如此诚恳,反而不好意思,大家只好讪讪应付了几声。
程良智拉着门,坏笑着说:“剩下九十三成锅,兄弟们看着分吧。”
文秋培一脚踹过去,咣当踢在门上,疼的咬牙咧嘴。
程良智已灵活地逃出门,去南校区参加惊月诗社的报名。
这次报名,程良智本想拉着文秋培过去。
前两天他和文秋培商量,谁料文秋培摇了摇头,“若是徐敬亚学长还在,还值得前去以诗会友。现在惊月诗社早已脱离了诗歌的纯粹,看到《文学报》上它们的作品,要么是辞藻华丽秀韵脚,要么是无病呻吟强说愁。K大这么久远并曾引领现代诗坛浪潮的诗社,落到这份田地。可悲!可叹!”
程良智自己本无特别感觉,甚至都品不出来《文学报》中那些诗歌的好坏,要不是为了黄素儿,也断不会去趟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