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空降1630 > 第一百一十章 基础建设开工啦!

第一百一十章 基础建设开工啦!

作者:楚人十八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tw.com,最快更新空降1630 !

    高峻山十分重视军工的发展,他更关心的是米尼枪的研制,孙元化造出来的几把米尼枪都是失败的,不是射程达不到要求,就是发生炸膛,高峻山分析,还是制作原材料和工艺上不去的原因,所以他决定暂停研制米尼枪,等到他的铁厂能够大量产出精钢的时候,再上马米尼枪。

    在襄王府,高峻山把他新筹建的几个厂的厂部全放在襄阳府内,有问题便于他及时的指导,特别是军工部。

    军工部是高峻山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成立的一个新的机构,专门负责军工生产的一个管理机构,它的职能不光是管理工匠坊,高峻山把新筹建的矿场、船厂、铁厂、织布厂、化肥厂都划归军工部来管理。

    这个军工部的成员清一色的崇文弟子,由高峻山亲自挂帅担任部长,下设有:枪炮司、车船司、矿业司、钢铁司、后勤司、医药司、桥梁建筑司。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军工部很有超时代的特色,是高峻山依据实际需求所创立的职能单位。

    枪炮司司长:武备,兼工部右侍郎;

    车船司司长:李原立,兼工部右侍郎;

    矿业司司长:马孔健,兼工部右侍郎;

    钢铁司司长:吕鹤举,兼工部右侍郎;

    后勤司司长:房廷建,兼工部右侍郎;

    医药司司长:王臣缙,兼工部右侍郎;

    桥梁建筑司司长:张三就,兼工部右侍郎。

    这七位司长都是高峻山的得意门生。他很清楚,要想超前进入热兵器时代,必须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来支撑,他要在襄阳搞一些基础工业,为军工产业提供优质的资源,派他的得意门生来运作襄阳的基建,他很放心的。

    ……

    有一天,孙和京兴冲冲地来见高峻山。

    “秦王,”孙和京满面春风向高峻山禀报,“我们的野战炮试射成功了!”

    这可是个大好的喜讯,高峻山激动地握住孙和京的手道:“太好了!太好了!真是虎父无犬子呀!长江后浪推前浪。野战炮试射成功了,快说说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高峻山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

    孙和京道:“秦王想要知道细节,可以和我一起去库房看看,我在那里向秦王详细禀报。”

    高峻山高兴道:“去库房,去库房。”

    存放野战炮的库房距襄王府不远,两人坐了一辆四轮马车,来到存放野战炮的库房,这里是军事禁地,一般人是不可随意进出的,库房四周有重兵把守。

    一进库房,展现在高峻山眼前的是一排九门野战炮,之所以称之为野战炮,是因为它属于轻型炮,便于运动作战,高峻山目测它大约有三百斤重。

    孙和京介绍道:“我们借鉴‘一窝蜂’的设计理念,把佛郎机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别看它笨重,它跟‘一窝蜂’一样,也是分为两个部分,炮座和炮管是可以分开的,这样就便于野战了。”

    高峻山关切地问:“它的稳定性怎么样?火炮的后坐力可是很猛的。”

    孙和京信心十足道:“秦王请放心,你看这里,”他指着火炮的底座与炮管的连接处,“两个部件的衔接处是有倒钩卡死的,经过试射,稳定性良好。”

    高峻山赞许道:“你做的很好,胜过你父亲十倍。”

    孙和京十分谦虚:“这与秦王的引导和家父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高峻山听到孙和京如此说,心中很是自满,他飘飘然道:“孺子可教也。”

    “秦王,野战炮的威力我还没有说到呢!”

    高峻山十分好奇:“还有我不知道的?”

    孙和京很得意的笑道:“您在课堂上给我讲过开花弹的原理,我现在就把开花弹用在了这些炮上。”

    高峻山心中的惊喜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了,他迫切地想知道,他的学生孙和京是怎样造出开花弹的。

    孙和京不等高峻山发问,就把他带到另一个库房,这里的警卫更是森严,库房门口有‘严禁烟火’的告示牌,原来这是孙和京的火药库。

    孙和京取出一发开花弹告诉高峻山:“秦王您看,这就是我设计的开花弹,它与‘一窝蜂’很相似,也是二级推进。”

    高峻山细看,果然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面的推进部分是纯铜外壳,前部的爆炸弹头是铸铁,高峻山问道:“你是怎么将铜和铁连接在一起的?”

    “秦王在课堂上教过我们,用锡可以把铜和铁焊接在一起,”孙和京解释,“当开炮的时候,炮弹在飞行的过程中,由于燃烧产生高温,焊锡会融化,这样推进器和弹头就会分离,在分离的同时,激活弹头的二级火药,产生二次爆炸,弹头再次获得推力,与此同时,点燃了通往弹头炸弹仓的火绳,由于二次爆炸后到着地点的时间恒定,只要把火绳的长度预先设定,弹头就能准确地在着地点爆炸。”

    高峻山点头:“这是个不错的理论。”

    孙和京道:“这不单单是理论,我们已经在实践中成功爆炸了。”

    “射程如何?”

    “射程可达三里之遥。”